Powered By Blogger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如何計算品質成本

        品質成本的概念在多年以前已出現,其並非是孤立存在的,通常為企業策略考量的要件之一。換言之,企業會依照本身的策略目標擬定相對應的產品品質規劃,而不同的產品品質規劃產生不同的品質成本;
然而,企業在未增加營收而努力的同時,對於本身的策略、品質、生產率、收益率及競爭力等關係不甚瞭解,因而常常忽略策略規劃與品質規畫的整合。



        讓人疑惑的是,企業策略與產品品質為何需要整合?若企業的營運模式是遵行低成本策略,以提高市場佔又率為目標,則在品質規劃上則擬定低成本的品質策略;相對的,若企業的營運目標是想透過產品品質來建立企業形象,則在產品品質的規劃上,依當前與未來顧客在購滿決策的因素作為基本方向,並納入生產、銷售、R&D等工作,成為企業在執行產品品質過程中的重點要向。


        就品質的意義而言,是依最少的成本來滿足顧客的需求,並非是一昧在品質要求上精益求精,容易導致陷入「品質陷阱」的迷思中。所謂的品質陷阱,意味著雖然產品品質的改善能夠帶來生產效率的提升,降低偏誤、非增值活動與浪費的減少,為企業創造更充分的可利用資源;然而,在生產效率的提升後,相繼接踵會有新問題的來臨與挑戰,若企業不懂得將節省下來的資源充分友善利用,不僅對企業本生的收益不會有正面性的提升,而且還容易使企業陷入不完美,得須持續追求品質的思維,而這一連串的組織行為,謂之「品質陷阱」。


        就品質成本而言,一般而言包含防止品質缺陷的支出、評估與確保產品達到品質標準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現品質問題善後所需支付的支出等三面向,故將於下述進一步個別說明:


(1)預防性支出 :

        預防性支出是企業的計畫性支出,專門用來確保產品交付和服務等環節的流暢性。更進一步說明:(a)交付環節係指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與運輸、(b)預防性支出的項目包含教育與培訓、持續的品質改善工作、品質管理人員的投入、市場調查、實地檢測以及預防性維護等。

(2)評估性支出 :

        評估性支出係指在交付和服務環節上對產品或服務進行檢查、監測或評估的支出,其包含進貨查核、內部產品審核、產品審核、庫存清點、品質管理人員之薪酬、供貨商評估與審核報告等

(3)補救性支出 :

        如果產品交付或服務不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時,導致產品需要維修、更換或再次服務,則企業所需支付的成本稱之為補救性支出,而在補救性支出中,亦分為內部補救支出與外部補救支出:(a)內部補救支出是指產品在送達顧客前發現問題的補救支出,包含報廢品、庫存、維修點、重新設計、運輸支援、產品或服務不合理要求所導致的延誤。 (b)外部補救支出則是指客戶發現問題而由企業承擔的補救性支出,包含保護與維修、接待客戶投訴、產品更換、產品回收、運費、客戶追蹤調查與區域服務機構等。

        許多品質成本的支出是屬於隱性的,很難經由常態性的品質成本評估系統來進行檢測,即使發現了隱性的品質成本,大部分通常也被視為正常的營運支出。換言之,多數品質成本系統無法檢測的隱性成本,主要集中於顧客補救成本、信譽損失成本與無法滿足客戶的成本,其此三部分的成本支出通常在企業的成本結構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外,更是當今與未來顧客是否購買產品有關,因此若能消除三大成本之比例,則不但降低了成本支出的負擔,且消除了企業營運的外部性問題。

        品質成本的數據可以視為一種重要的評估手段,用來確認改善計畫時程並排定工作順序,其應用在品質的改善上,目的是減少、甚至是消除企業的補救性措施,增加預防性支出,進而確保企業的利潤。

        雖然評估性支出並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價值,之所以這類的支出無附加價值,是因為它們並不能改善被評估產品或服務的品質,故應盡量減少。換言之,若在檢查與評估的進行中越謹慎與徹底,顧客發現品質缺失的比率則愈少,但這類的活動並不能完全徹底地杜絕品質缺失產品的發生。故若能加大預防性支出,則不但能減少評估性支出,且亦能降低補救性支出。

        最後,總品質成本 = 各種必要措施之成本 x 發生事件之頻率 的加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